沈城烽火研学路:青春接力八十载,红色根脉续新篇
日期:2025-08-28 14:14:52  作者:校团委   来源:  浏览量:3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党支部“红色领航计划”实践团,循着历史烽烟走进沈阳这片抗战起始地,以实地探访、沉浸体验、实践践行等方式,在太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北大营旧址、盟军战俘营、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等红色遗址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们在历史肌理中触摸信仰温度,让红色基因在青春接力中赓续传承。

一、沈城初遇:从老兵初心到实践担当

实践团首站抵达沈阳太平社区,在皇姑区太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九旬老兵王邵仁展开跨代际对话。老人缓缓讲述起青年时代在东北密林啃冻窝头、枪林弹雨中传情报的峥嵘岁月,谈及退伍后守社区、帮邻里的日常,坦言“为人民服务得干一辈子。”临别时,他紧握学生手叮嘱:“心里的劲不能松,别辜负好时代。”

对话后,一场名为《丰碑之下》的沉浸式剧本杀让学生们化身战时地下工作者与情报员,在破译密码、掩护同伴的剧情中,亲历革命先辈的挣扎与抉择,让 “勇气”“牺牲”从抽象名词变为可触可感的滚烫初心。活动尾声,“家园焕新”志愿行动里,学生们扛工具、清杂草、擦器材,让“建设家园”的信念在汗水里落地生根。

二、营垒溯源:北大营里的英烈回响

走进沈阳北大营旧址陈列馆,斑驳墙皮、锈迹步枪与泛黄电文手稿,诉说着 “九一八事变”首战的屈辱与抗争。实践团成员以青春视角解码历史:有人凝视磨破边的军帽读懂“坚守”,有人在抗日英烈名录纪念碑前吟诵《不朽》,让“杨靖宇”“赵尚志”等名字与诗行共振,阳光穿过窗棂,在青年与纪念碑间织就跨时空的光帘。

研学课堂上,北大营营房旧址副主任周思宁细数老照片与旧军械背后的故事,学生们围绕“坚守的重量”“不朽的答案”热烈研讨。你一言我一语中,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思考在展厅里交织,让这场交流研讨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纽带。

随后,邱岳老师则驻足展报前,讲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绝笔与杨靖宇战至最后一刻的壮烈,让31岁的热血与信仰,在年轻眼眸中愈发清晰。学生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在照片与文字上,刚才还带着朗诵余温的脸庞渐渐凝重。有人下意识攥紧了拳头,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那些年轻生命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

三、跨国烽烟:盟军战俘营的守望与传承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里,斑驳铁丝网与锈蚀战俘标识牌,见证着11国 2000 余名盟军战俘的抗争。讲解员引领学生穿行“囚笼岁月”展区,讲述战俘们在日军迫害下绝食、传情报的坚守,让“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课本走向鲜活记忆。

沉浸式舞台剧《超时空对话》中,战士张欣与当代青年隔空对话,当听到“胜利了”的宣告,他反复念叨的三个字里,盛满对新中国的憧憬。剧终,张欣随国庆望向“新中国”方向,音乐渐弱。全场实践团成员寂静后爆发出热烈掌声,这场跨时空对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不朽”便是让英雄的期盼在当下成真,让他们的目光始终伴随我们前行。

随后的党史讲座上,李卓然副主任串联起沈阳各处抗战纪念馆:“每座馆都是精神灯塔,指引我们不忘来路。”学生们在“听、看、演、思”中,读懂和平背后的跨国守望。

四、正义昭彰:审判旧址里的和平启示

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内,讲解员以照片、文件与实物证据,回溯战犯的滔天罪行与正义审判的全过程。“这里是血泪印记,更是正义永不缺席的证明。”学生们在泛黄卷宗前驻足,眼神里写满对历史的敬畏。

随着讲解员的讲述落下帷幕,实践团成员转而集中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放映室内光影沉敛,众人静默端坐,随着影片启幕,思绪瞬间被拽回战火纷飞的年代。电影以鲜活画面与动人情节,重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以及审判日本战犯时的庄严场景。这场观影让大家更直观地触摸到战争的残酷,深切体悟先烈的爱国情怀,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也随之深化。

在历史的回响尚未淡去之时,计算机技术系党支部书记邱岳老师组织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答题活动。考试时,笔锋划过试卷的声响里,是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作答—从侵略之痛到正义之申,青年们愈发懂得:铭记审判,是为守护永远的和平。

五、初心铸魂:满洲省委的火炬与誓言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青砖黛瓦间,学生们化身“红色讲解员”,镜头对准 1927 年陈为人组建的革命中枢,讲解声穿越岁月:“这里曾点燃东北抗日烽火,引领人民不屈斗争。”锈步枪、革命传单入镜时,有人指着地下党员接头画作哽咽:“无名英雄用生命护火种燎原。”

党旗前,邱岳老师带领众人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与先辈心声隔空共鸣。展报前,八路军挺进东北的行军路线图上,邱岳老师的讲解让“胜利是一步步踏出来的”成为共识。走出旧址,青砖上的岁月痕迹与青春热血交融,化作刻入骨髓的信仰。

六、结语

从老兵掌心的温度到剧本杀里的抉择,从营垒残垣的沉默到战俘营的跨国守望,从审判庭的正义之光到满洲省委的火炬传承,实践团的沈城研学路,串联起 80年的烽火记忆与青春担当。当夕阳为遗址镀上金边,青年党员和积极分子们懂得: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来不是终点—红色根脉的续章,正在他们的步履中,走向更远的明天。

核发:xujingwen@employee.dnui 点击数:3 收藏本页